▍事件最新進展:重症患者持續增加
台北信義區遠百A13的「寶林茶室」從3/19開始,陸續爆出客人用餐後出現上吐下瀉、急性肝衰竭等症狀。根據衛生局最新統計:
- 通報案例增至8例,年齡層從39歲到66歲
- 2名男性死亡(39歲上班族、66歲退休人士)
- 重症患者出現肝指數破萬、血液酸鹼失衡等危險狀況
- 所有患者都食用過炒粿仔條或河粉類餐點
▍醫師曝「3大致命毒素」可能性
[可能性1] 仙人掌桿菌毒素
- 危險來源:未妥善冷藏的米飯製品
- 恐怖特性:孢子能承受100度高溫翻炒
- 攻擊器官:破壞粒腺體導致多重器官衰竭
- 高風險食物:炒飯、粿條、河粉等澱粉類
[可能性2] 米酵菌酸
- 劇毒程度:1毫克即可致命
- 致命速度:24小時內引發肝腎衰竭
- 特殊症狀:伴隨神經系統異常
- 歷史案例:中國2020年曾發生9死事件
[可能性3] 肉毒桿菌毒素
- 繁殖條件:真空包裝或罐頭食品
- 攻擊方式:阻斷神經傳導
- 特殊跡象:出現視力模糊、呼吸困難
- 解毒方式:需注射抗毒素血清
▍5大奪命症狀清單!出現這些別猶豫
- 爆量腹瀉:24小時內超過6次水便
- 異常出血:嘔吐物或排泄物帶血絲
- 持續高燒:體溫超過38度超過24小時
- 劇烈腹痛:像被刀割的持續性疼痛
- 脫水警訊:
- 嘴唇乾裂像沙漠
- 超過5小時沒排尿
- 意識混亂胡言亂語
- 肌肉抽搐無法控制
▍專家揭「料理地雷時間」關鍵證據
台大醫師李建璋指出,食材保存溫度是破案重點:
- 粿條在室溫放置超過2小時即高風險
- 店家冰箱溫度是否低於7度C
- 烹調後食物是否立即冷藏
- 隔夜澱粉類食材是否重複加熱
▍自救保命3步驟
- 保留食物樣本:用密封袋裝殘餘餐點
- 記錄時間軸:寫下進食時間與症狀變化
- 就醫黃金期:出現第一個症狀12小時內掛急診
▍全台粿條類食品警戒區
食藥署已啟動全台抽檢:
- 要求業者提供食材來源證明
- 加強稽查夜市與小吃店
- 呼籲民眾近期避免食用:
- 室溫存放的米製品
- 顏色異常的河粉
- 有酸味的粿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