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主要內容

戴手錶項鍊皮膚癢到哭?醫師傳授3招破解金屬過敏困擾

<

戴飾品就起紅疹?原來是汗水在搞鬼!

最近天氣越來越悶熱,很多人發現戴手錶、項鍊的地方開始發癢脫皮,甚至起水泡!這其實就是典型的「金屬過敏」在作怪啦~根據台北榮總過敏免疫科統計,台灣每5個人就有1個中鏢,而且過敏反應會像電腦病毒一樣被身體記住,一旦發作過就可能跟你一輩子!

🔥金屬過敏兩大類型比一比

① 接觸性金屬過敏(皮膚直接中招)

▸ 發生時機:戴飾品8小時以上+流汗 ▸ 好發部位:耳垂(穿耳洞最危險!)、手腕、脖子 ▸ 常見兇手:鎳(佔8成)、鈷、鉻 ▸ 症狀演變:刺癢→紅腫→脫皮→滲組織液

② 全身性金屬過敏(從體內引爆)

▸ 感染途徑:假牙/牙套金屬、吃進含金屬食物 ▸ 恐怖特性:全身都可能長濕疹 ▸ 隱藏地雷:補牙銀粉、劣質餐具、罐頭食品 ▸ 最愛部位:腳底板(汗水堆積冠軍區)

💰廉價飾品=過敏大地雷?

台灣珠寶鑑定協會提醒,夜市常見的「百元飾品」超過9成都含高量鎳!這些不安定金屬遇到汗水就會:

  1. 溶出金屬離子
  2. 穿透皮膚角質層
  3. 與蛋白質結合變過敏原
  4. 啟動免疫系統警報

⛔️危險金屬黑名單:

  • 鎳(最常見!項鍊扣頭、皮帶頭超愛用)
  • 鈷(常混在電鍍層裡)
  • 鉻(牛仔褲鉚釘常用)
  • 汞(劣質項鍊墜子)

🛡️醫師親授3招防過敏密技

第一招:飾品挑選眉角多

✔️ 首選「惰性金屬」:醫療鋼、純鈦、999純金 ✔️ 電鍍飾品要確認:至少5μm鍍層厚度 ✔️ 新買飾品先處理:用酒精棉片擦拭表面 🚫 絕對避免:會褪色、戴了手變黑的飾品

第二招:日常保養不能懶

▸ 流汗馬上摘飾品(超過30分鐘就危險!) ▸ 洗手要拆手錶(水氣比汗水更毒!) ▸ 保持乾燥是王道(可用吹風機冷風吹) ▸ 運動絕對不戴(汗水量暴增10倍!)

第三招:飲食習慣要注意

⚠️ 少吃這些「高鎳食物」:

  • 罐頭食品(特別是酸性番茄、鳳梨罐頭)
  • 巧克力&可可飲品
  • 全麥穀物&堅果類
  • 牡蠣等貝類海鮮

🍜 吃熱食要小心: 假牙族群注意!喝60℃以上熱湯會讓口腔金屬溶出量增加5倍,建議放涼到50℃再入口

🦷假牙族必看!牙科金屬過敏解方

台灣牙體技術學會建議:

  1. 裝假牙前先做「貼布測試」
  2. 選擇氧化鋯全瓷冠
  3. 定期檢查補牙材料
  4. 刷牙水溫控制在30-35℃

⚡急救小教室:過敏發作怎麼辦?

▸ 立即摘除飾品 ▸ 用生理食鹽水沖洗 ▸ 塗抹類固醇藥膏(需經醫師診斷) ▸ 冰敷止癢(每次不超過10分鐘) ▸ 就醫時記得帶引發過敏的飾品

最後提醒大家,最近流行的手作銀飾課程要小心!很多DIY材料包用的是「鎳銀」(根本不是真銀),建議自備999純銀材料才安心喔~

分類:健康養生